10月16日上午,文澜财税论坛(第110期)于文泉楼北60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彭凯翔教授做题为“公产的策略——基于清末望都县121村的研究”的学术报告,讲座由财政税务学院庄嘉霖副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首先,彭教授界定了中国历史上“公产”的基本概念,围绕公产的起源、类型、供给机制、成本分摊、管理模式等核心问题展开详细介绍,并指出公产与基层财政具有密切关联,构成了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接下来,彭教授以晚清河北望都县为中心,综合运用县志、乡土图说、碑刻、舆图等史料,构建了该县的村级截面数据,运用实证方法系统考察了基层公产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公共品供给中的作用。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望都县以其地处交通要道、拥有重要信仰中心、具备较为具体的公产形成案例等特点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紧接着彭教授结合公产的分布及构成图,从定性角度指出公产的分布在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在构成上与庙产表现出较强的替代性,从定量角度指出地方精英人数、桥梁数和到县治的距离影响公产数量,而是否有集市则对公产有无表现出更显著的影响。
随后,彭教授谈到了“庙产兴学”这一话题,根据对相关历史庙产的考究,他指出庙产与小学数量关联度较大。基于此,彭教授团队进一步对办学规模与条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相比户均公产,户均亩产对办学规模与条件有更为显著的影响。彭教授强调,“庙产兴学”体现了近代乡村公共品供给中呈现重质量而轻公平的特征。
报告过程中,师生围绕部分历史指标如何量化、村不平等程度如何衡量和公产形成对后期赋役的影响等问题与彭凯翔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收获颇丰。
最后,庄嘉霖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再次对彭凯翔教授带来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至此,本次学术讲堂圆满结束,通过历史与财政相结合的视角,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深化了对“公产”属性的认识,深化了师生对地方性公共品供给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解,增进了师生间的学术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文字:范盼妮 照片:黎毅婧)